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预防保健 > 本草植物 >

巴豆

【异名】巴菽(《本经》),刚子(《雷公炮炙论》),江子(《瑞竹堂经验方》),老阳子(《纲目》),双眼龙(《岭南采药录》),猛子仁(《中国药植志》),巴果(《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巴米(《药材资料汇编》),双眼虾、红子仁、豆贡(《南宁市药物志》),毒鱼子、銮豆、贡仔(《中药志》),八百力(《广西中药志》),大叶双眼龙、巴仁、芒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种子。

【原植物】巴豆CVotow Www L.

  常绿乔木,高6~10米。幼枝绿色,被稀疏星状柔毛或几无毛;二年生枝灰绿色,有不明显黄色细纵裂纹。叶互生;叶柄长2~6厘米;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5~13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近叶柄处有2腺体,叶缘有疏浅锯齿,两面均有稀疏星状毛,主脉3出;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上部着生雄花,下部着生雌花,亦有全为雄花者;花梗细而短,有星状毛;雄花绿色,较小,花萼5裂,疏生细微的星状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内面密生细的绵状毛,雄蕊15~20,着生于花盘边缘上,花盘盘状;雌花花萼5裂,无花瓣,子房圆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状毛,花柱3枚,细长,每枚再2深裂。蒴果长圆形至倒卵形,有3钝角。种子长卵形,3枚,淡黄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为栽培植物;野生于山谷、溪边、旷野,有时亦见于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 湾、浙江、江苏。

本植物的根( 巴豆树根)、叶( 巴豆叶 )、种皮(巴豆壳 )以及种仁之脂肪油(巴豆油 )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后,除去果壳,收 集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种子呈椭圆形或卵形,略扁,长约1〜1.5 厘米,直径约6〜9毫米,厚约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 色,平滑而少光泽。种阜在种脐的端,为一细小突起,易脱 落。合点在另二端,合点与种阜间有种脊,为一略隆起的纵棱线。横断面略呈方形,种皮薄 而坚脆,剥去后,可见种仁,外 包膜状银白色的外胚乳。内胚 乳肥厚,淡黄色,油质e中央有 菲薄的子叶2枚。胚细小,朝 向种阜的一端。气无,味微涩, 拥后有持久辛辣感。以个大、 饱满、种仁色白者佳。粒较空、种仁泛油变色者质次。

主产四川、广西、云南、贵州。以四川产量最大,质量较佳。此外,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成分】种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 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榈 ,、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所成的甘油酯巴 豆醇-12,13-二酯(其置约占巴豆油的,巴豆醇三酯 (经酸性转酯反应可转变成巴豆薛-12,13-二酯,其量亦约占 巴豆油的4%)。巴豆油中的巴豆醇二醋(Phorbol diester) 有十多种,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致癌作用巴豆醇酯是 巴豆树脂中的主要成分。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 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羟 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3-谷甾醇等。

【药理】①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巴豆油是最剧烈的 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粘膜的烧灼感及 呕吐,在1/2〜3小时内即有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腹痛 和里急后重,产生严重口腔刺激症状及胃肠炎。外用巴豆 油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引起发红,可发展为脓疱甚至坏死; 用橄榄油稀释后可用作刺激剂,但较危险m。小鼠注射流 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同天、前1天或前2天,1次皮下注射 5涿巴豆油,与单独注射病毒的对照组比较,死亡率降低并 且生存时间延长,其效果可能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也可 能是直接影响病毒毒性。

②其他作用:巴豆有杀灭钉螺的作用,以种仁效力最强, 内壳次之,外壳贝无效。巴豆的丙酮提取物对金鱼毒性 很大巴亘盐水浸出液可用于清除家鱼塘内的野鱼(放养 家鱼之前),但效果不及生石灰。家兔静脉注射巴豆水剂,可胆汁及胰液分泌增加,对有输尿管瘘的兔并无利尿作用,离体兔子宫有轻度抑制作用。

【毒性】内服巴豆中毒的主要症状为急性胃肠炎,有服用 巴豆油20滴而致死者在中药加工厂接触去壳的巴豆、 蒸煮巴豆的蒸气或巴豆霜,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局部出 现红斑、灼热感和瘙痒,甚至发生水肿、水疱、脓疱,蒸气可至流泪、结膜炎及鼻粘膜炎。严重者可有发热,白细胞增加,尿中出现蛋白及少量红细胞与白细胞。以巴豆液喂饲 小鼠、兔、山羊、鸭、鹅等动物皆无反应,黄牛食之过量,则易发生腹泻、食欲不振及疲乏等,但不致中毒死亡。对青蛙亦 属无害,但对鱼、虹、田螺及蚯蚓等,则有毒杀作用。小鼠皮肤长期与巴豆油接触,可致乳头状痼及癌。长期与巴 豆种子提取物、巴豆树脂接触,可促使二甲基苯骈蒽引起 乳头状瘤及癌。小鼠每周服1次巴豆油共30周可引起前胃部乳头状瘤及癌,亦可促使二甲基苯骈蒽引起前胃 部乳头状瘤及癌。亦有云小鼠皮肤局部应用乌拉坦及巴豆油亦可致皮肤乳头状瘸,但巴豆沾本身无致癌作用。 巴豆毒素(Ootin)给家兔皮下注射的致死量为0.05〜 0.08克/公斤,致死原因可能是对血球及中枢神经系统有原浆毒作用。

【炮制】巴豆仁:、拣净杂质,用粘稠的米汤或面汤浸拌, 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净仁。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亵,加热微炕,压梓去油,每 隔2天取出复研和换纸1次,如上法压榨六、七次至油尽为度,取出,碾细,过筛。

《雷公炮炙论》:“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并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后用。每修事一两,以酒、麻油各七合,尽为度。
 

【性味】辛,热,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歧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③《医学启源》:"性热,味苦。"

④《医林纂要》:"辛咸,热,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胃、大肠三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


《中华本草》: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

《中国药典》: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孑孓、蝇蛆。

①《本经》:"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大腹水肿。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

②《别录》:"疗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不利,丈夫阴颓,杀斑螫毒。"

③《药性论》:"主破心腹积聚结气,治十种水肿,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遗》:"主症癖,痃气,痞满,腹内积聚,冷气血块,宿食不消,痰饮吐水。’

⑤《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

⑥《医学启源》:"导气消积,去脏腑停寒,消化寒凉及生冷硬物所伤,去胃中寒湿。"

⑦《汤液本草》:"可以通肠,可以止泄。"

⑧《纲目》:"治泻痢,惊痫,心腹痛,疝气,风歪,耳聋,喉痹,牙痛,通利关窍。"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注意】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芫花为之使。恶?草。畏大黄、黄连、藜芦。"

②《药对》:"畏芦笋、菰笋、酱鼓、冷水。得火良。与牵牛相反。"

③《药性论》:"能落胎。"

④《本草衍义补遗》:"无寒积者忌之。"

【复方】

①治寒实结胸,无热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三味为散,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伤寒论》白散)

⑤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

⑥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④治痞结?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⑤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⑥治小儿L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⑦治寒痰气喘:青橘皮一片,展开,入刚子一个,麻扎定,火上烧存性,研末,姜汁和酒一钟,呷服。(《医说》)

⑧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⑨治气痢: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热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饼丸服。(《经验方》)

⑩治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⑴治伏暑伤冷,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口干烦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尽,如粉),黄丹(炒,研,罗过)取一两一分。上同研匀,用黄蜡熔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顷,别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时候。(《局方》水浸丹)

⑿治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钱;轻粉五分。放于四、五层纱布上,贴在肚脐上,表面再盖二层纱布。经一至二小时后感到刺痒时即可取下,待水泻。若不泻则再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⒁治喉痹:白矾二两(捣碎),巴豆半两(略捶破)。同于铫器内炒,侯矾枯,去巴豆不用,碾矾为细末,遇病以水调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一选方》)

⒂治白喉:巴豆仁、朱砂等分,各研成细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药上,贴于眉间的上方(勿使药末掉入眼中)。约经8~12小时,局部皮肤发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时,便可揭去膏药,擦掉药末,涂上1%龙胆紫液,以防感染。(《江苏中医》(11):23,1959巴豆朱砂膏)

⒃治耳卒聋:巴豆一粒,蜡裹,针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经验方》)

⒄治风虫牙痛:㈠巴豆一粒,研,绵裹咬之。㈡针刺巴豆,灯上烧令烟出,熏痛处。(《经验方》)

⒅治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⒆治一切疮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壳,炒焦,研膏,点肿处则解毒,涂瘀肉则自腐化。(《痈疽神秘验方》乌金膏)

⒇治荷钱癣疮:巴豆仁三个,连油杵泥,以生绢包擦,日一、二次。(《秘传经验方》)

【临床应用】

①防治白喉:对白喉密切接触者,病人家属、白喉恢复期患者、健康带菌者,以及轻症白喉病例,均可采用巴豆泥局部贴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将除去内外壳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钵中研成泥状(或加朱砂0.5克共研),挑取绿豆大的膏点,置于约1.5厘米平方的胶布上。贴于两眉间印堂穴,或颈部扶突穴,经6~8小时(最长12小时)揭去,可见局部出现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针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干渗液,再涂龙胆紫液。对白喉密切接触者及病人家属,贴巴豆朱砂膏后,经对照观察,能降低发病率;对白喉恢复期患者或健康带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后,可使90%以上病例于8~24小时内带菌现象消失;对轻症白喉可配合青霉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②治疗喉梗阻:因白喉及麻疹后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约0.5~O.7分,用喷粉器吹入咽部,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或呕吐腹泻次数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显好转的,可再行第2、3次喷咽,1天内喷咽不超过3次,必要时可连续喷2~3天。如呕吐腹泻较着者,应立即停止。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及并发心肌炎病变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喷咽后半小时至3~4小时,可见吸气性陷没、呼吸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明显好转,数小时至1~2天内梗阻解除。治疗过程中应同时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类、抗菌素。对气管下位梗阻无效。呕吐泄泻为常见反应,但梗阻症状多在腹泻咸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制成。制法:取七倍数的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炒至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挤压去油,再换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熨压,去净残留油分,然后再研成细末备用。

③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取苹果1只洗净,用小刀挖1个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将苹果盖严,隔汤蒸30~60分钟。放凉,取出巴豆仁,吃苹果,喝苹果汤。成人每日吃1个,重症早晚各吃1个,夜间喘息者临睡前吃。8岁以下小儿酌减。可连续服用数周。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个别病例可能出现轻微腹泻。

④治疗急、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取巴豆适量去内外壳,取仁,不去油,放入铜(或铁)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内外黑透为度,待冷,秤准2钱,研成泥状备用。另将蜂蜡2钱溶化,与巴豆泥搅拌均匀,候稍冷,搓条制丸,约制成80丸,每丸重0.15克,内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时服用;8~15岁,每服2丸;5~7岁,每服1丸;1~4岁,每服半丸;6个月以上,每服1/3丸;6个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满1月婴儿忌服。服后未见腹痛、腹泻、呕吐等副作用。凡兼有发热及其他合并症者忌服。经治疗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泻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药对体虚老人的慢性泄泻亦有效。

⑤治疗急性阑尾炎:将巴豆、朱砂各0.5~1.5克研细混匀,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药或胶布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重新更换新药。共治疗99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者82例。最少的贴1次,最多的贴3次。效果: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

⑥治疗神经性皮炎:取巴豆去壳1两,雄黄1钱,磨碎后用3~4层纱布包裹,每天擦患处3~4次,每次1~2分钟,直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


【中毒】 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肠后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具有剧烈的峻泻作用,可引起恶心、呕吐与腹服后1〜3小时就可以腹泻。曾报道2例幼儿因误食巴豆,即时发生呕吐、腹泻,类似急性胃肠炎症状,经输液及一 般对症处理而愈。巴豆中毒民间常以绿豆汤、豆汁或冷米汤等解救。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

2.《纲目》: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泄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年岁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利止。遂用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病,皆不泻而病愈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耳。苟用所不当用,则犯轻用损阴之戒矣。

3.《本草汇言》: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症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张氏曰,如不审而妄用,耗却天真,使人津液枯竭,胸热口燥,留毒不去,他病转生,则巴豆之危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尽者,此药禀火烈之气,沾人肌肉,无不灼烂,试以少许轻擦完好之肤,须臾即发一泡,必至肿烂成疮,况肠胃柔脆之质,下咽则徐徐而走,且无论下后耗损天真,而府脏被其熏灼,能免无溃烂之患耶?凡一概汤、散、丸剂,切勿轻投,即有万不得已之急证,欲借其辛烈攻冲,开通道路之力,必须煮熟,压令油净,入厘许即止,不得多用。

4.《本草通玄》:巴豆,禀阳刚雄猛之性,有斩关夺门之功,气血未衰,积邪坚固者,诚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轻妄投之,祸不旋踵。巴豆、大黄,同为攻下之剂,但大黄性冷,腑病多热者宜之;巴豆性热,脏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伤寒传里恶热者,多用大黄,东垣治五积属脏者,多用巴豆,世俗未明此义,往往以大黄为王道之药,以巴豆为劫霸之剂,不亦谬乎?

5.《本经逢原》: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症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如仲景之治寒实结胸用白散,深得《本经》之旨。世本作温疟,当是湿疟,亥豕之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

【备考】

1、《药对》:“中其(巴豆)毒者,以冷水、黄连水、 大豆汁解之。”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巴豆全株有毒,以种子最毒。 中毒症状:误食后发生强烈的口腔炎、咽喉炎,剧烈腹痛, 水泻或粘液血便,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青紫,甚至出 现休克。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服蛋清及活性炭;静脉滴 注葡萄糖盐水;给予微温的流汁饮料;腹剧痛可注射吗啡阿 托品;如面色青紫可给氧,注射呼吸兴奋剂;出现色克可闻 稀氨水,针刺疗法等对症治疗。民间疗法:白大豆一升煮 汁饮服;二捣烂芭蕉叶榨汁饮、服;三土炒白?三钱,蕃稔干三钱,,石榴皮兰钱。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饮服。10.28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诊堂门面
王氏中医肾病诊堂

王氏祖传草药秘方.系列“益肾三效合一”祛邪疗法,在治疗肾脏病上更大大提高了治病效果;其抗炎中草药效成分有效直达病灶,清除肾脏炎症、修复肝肾异常功能,使患者气、血、阴、阳充沛平衡,有效增强患者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治病目的;另外,还有通腑降浊成分通过大便排毒,将体内久积废物、垃圾排泄体外,降低血毒,改善血循环等障碍,提高造血机能,起到净化血液毒素,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详细]

即时咨询专家
王氏中医肾病诊堂
肾病常识更多...

肝病会导致视力下降?肝病有哪些

肝病的出现会导致视力下降吗? 在中医的角度上认为肝脏的供血充足是与眼睛有着直接关系的,它直接影响到眼睛的健康。 肝脏出现问题的时候,肝细胞就会被破坏,这时候肝脏的...[详细]

肾病保健更多...

肝病会导致视力下降?肝病有哪些

肝病的出现会导致视力下降吗? 在中医的角度上认为肝脏的供血充足是与眼睛有着直接关系的,它直接影响到眼睛的健康。 肝脏出现问题的时候,肝细胞就会被破坏,这时候肝脏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