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王氏肾病中医诊堂 移动版

药膳食疗 | 本草植物 |
主页 > 预防保健 > 本草植物 >

粟芽

【别名】蘖米(《别录》),粟蘖(《本草衍义》)。

【来源】为粟的发芽颖果。原植物详“粟米”条。


【药材】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径约1毫米。表面淡黄色,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黄色,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以黄色、有芽、颗粒匀整者为佳。
 


主产华北各地。

【采集】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毫米许,取出晒干。

【化学成份】本品颖果含15.9%蛋白质,63%-70%碳水化合物。基中游离糖0.46%-0.69%,淀粉56.0%-61.0%,纤维素0.70%-1.08%戊聚糖5.50%-7.20%。70%乙醇提取物中含木糖(xylose)1.5%-4.3%,果糖(fructose)8.6%-15%,葡萄糖(glucose)9.9%-15%,蔗糖(sucrose)31%-35%,麦芽糖(maltose)9%-11.0%,棉子糖(raffinose)8.6%-12%,麦芽三糖(maltotriose)5%-6.1%及高级低聚糖5%-9%。水溶部分中主要含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还含少量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和葡萄糖(glucose)。另外,本品芽和颖果中还含氢氰酸(prussic acid)。

【炮制】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性味】

①《别录》:味苦,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温,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中华本草》:健脾;消食。主食积胀满;不思饮食。

①《别录》:寒中,下气,除热。

②《日华子本草》:除烦,消宿食,开胃。

③《纲目》:消导米面诸果实积。

④《山西中药志》:健脾,消食。治食滞胀满,食欲不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备考】

①《本草衍义》:“蘖米,此则粟蘖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于大麦。”

②《纲目》:“《别录》止云蘖米,不云粟作也。苏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谷、麦、豆诸蘖,皆水浸胀,候生芽暴干去须,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消导。”


【摘录】《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