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王氏肾病中医诊堂 移动版

药膳食疗 | 本草植物 |
主页 > 预防保健 > 本草植物 >

水团花

【异名】水杨梅(《广州植物志》),水黄凿(《陆川本草》),青龙珠(《广西中兽医药植》),穿鱼柳、假杨梅(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水加?、溪棉条(《福建中草药》),满山香、球花水杨梅(江西《草药手册》)。

 

【基原】为茜草科植物水团花的枝叶或花果。

 

【原植物】水团花(Lam.) Franch.

   常绿灌木至小乔木,通常高约2米,最高可达5米。枝柔弱,有皮孔。叶对生,纸质,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4~12厘米,宽1.5~3厘米,基部阔楔形,先端长尖而钝;叶柄很短;托叶2裂,长5~7毫米,早落。头状花序小,单生于叶腋,球形,直径(连花柱)约2厘米;总花梗长3~4.5厘米,被粉状小柔毛,中部以下有轮生小苞片5;萼片5,线状长圆形;花冠白色,长漏斗状,被微柔毛,5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雄蕊5,花丝短,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盘杯状,子房下位,2室,花柱丝状,伸出花冠管外。蒴果楔形,长约3毫米;种子多数,长圆形,两端有狭翅。花期7~8月。果期8~9月(广东)。

喜生于河边、溪边和密 林下。分布福建、江西、湖 南、浙江、广西、广东等地。

本植物的根( 水团花根 )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随时可采,鲜用或晒干用。

 

【化学成分】茎、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以及奎诺酸(quinovic acid)、模绕酸(Morolic acid),金鸡纳酸(cincholic acid),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等三萜类为甙元的皂甙[1,2]。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家兔静脉注射水团花乙酸乙酯提取物10g(生药)/kg,20g(生药)/kg能抑制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波升高和S-T段上移,对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静脉注射5g/kg,使麻醉犬平均降低血压31.1%,维持约300min,但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无明显影响。麻醉开胸犬静脉注射2.5g/kg,显着增加左旋支冠脉血流量60%以上,14min后恢复正常水平;对离体兔、豚鼠心脏也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作用[1]。乙酸乙酯提取物和醇提取物还能显着延长小鼠常压而缺氧的存活时间,提高缺氧的耐受能力[1,2]。

2.平喘,止咳、祛痰作用 水团工花醇提取物对乙酰胆碱所致离体豚鼠气管收缩有明显的松弛作用于。醇提取23g/kg、30g/kg分别给小鼠腥腔注射,或100g/kg灌胃,均有镇咳作用(氨水引咳法)。醇提物80g/kg小鼠灌胃,有明显祛谈作用(酚红法)[2]。

3.搞菌作用 采用试管们稀法,水团花醇提取物对大肠,绿脓、福氏、伤寒、枯草、蜡样杆菌及八叠、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2]。

【毒性 】水团花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LD50为332.8±12.1g(生药)/kg[2]。水团花乙酸乙酯提取物小鼠最大耐受量为400g/kg,观察72h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水团花乙酸乙酯提取物20g/kg灌胃,连续3d,也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1]。



【性味】苦,平。

 

《福建民间草药》:“苦,平。”

 

《陆川本草》:“甘淡,微寒。”

 

③《南宁市药物志》: “涩,有小毒。”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肖瘀定痛,止血生肌。治痢疾,肠 炎,湿热浮肿,痈肿疮毒,湿疹,烂脚,溃疡不敛,创伤出血。

《中华本草》:清热祛湿;散瘀止痛;止血敛疮。。主痢疾;肠炎;浮肿;痈肿疮毒;湿疹;溃疡不敛;创伤出血。

《李氏草秘》: “治金刃伤,年久烂脚疮,捣皮、叶,罨上。”

 

《福建民间草药》:“叶或花:拔毒止血,为金疮药。”

 

名陆川本草》:“枝、叶:消炎解毒去腐。治皮肤疡毒, 疮痈破溃。”

 

《南宁市药物志》: “收敛,杀虫。治湿疹,疥疮,痧虫脚”。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治痢疾,急性肠胃炎 (用花果);跌打损伤,骨折(用叶)。”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花果3〜5饯;枝、叶0.5〜 1两。外用:枝、叶煎水洗或捣敷。

 

【选方】

①治菌痢:水团花花球三钱,水煎服(沸后10 分钟即可),每日服三次。(江西《草药手册》)

 

治湿热浮肿:水团花鲜茎或叶、茵陈各一两,水煎调糖 服。(《福建中草药》)

 

治肝炎:水团花鲜根、虎杖鲜根各一两。水煎,调糖 服。(《福建中草药》)

 

治风火牙痛:水团花鲜花球二两,水煎,日含漱数次。 (江西《草药手册》)

 

治痈、无名肿毒:水团花鲜叶加食盐、饭粒捣拴外婊6 (《福建中草药》)

 

治皮肤湿疹:水团花叶、风船葛、扛板归、筋骨草各适 量,水煎。洗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治创伤出血,脚部烂毒:水团花叶或花,以冷开水洗净,捣烂包敷于创口。(《福建民间草药》。10.74